过去,在科学上这都无法实现,假如被证明是正确的话,是很了不起的。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赵仁恺回想起他奋斗了一生的核动力事业,他对家人说:在重大技术决策上,我没失误过,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赵仁恺尽心尽力做着自己的工作,心中却始终挂念戛然而止的核潜艇项目。
然而,直到她离世,都不知道儿子究竟是做什么的。赵仁恺3岁时,父亲身染恶疾去世,母亲何敏贞带着6个孩子被赶出了家门。赵明记得,父亲一辈子像样的衣服就是夏天的白衬衣,冬天的中山装,出国的西服。这位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直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对待工作及其严谨细致,对于工程师提出的每一个方案,都要进行严格质询。1961年,赵仁恺和同事一起组织开展了苏联撤走后生产堆研究设计的摸底工作,又梳理发现了390多个技术问题,并通过攻关等措施给予逐项解决。
还有一位副总工程师正是核动力研究的另一位宗师彭士禄。核潜艇深水试验主要包括极限深度下潜、水下全速航行等多项试验。但很多时候,这些数据库中的信息不够完整,不够一手,还需要从散落在各处的文献和报告中去寻找更多数据,甚至刨根问底去挖掘更加原始的资料来源。
这是写在教科书上的知识点。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遭到无可挽回的破坏,珊瑚礁大面积白化进而消失,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危机。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第一次重建了过去2000多万年以来的全球海洋有机碳埋藏记录。在上新世和中新世早期,之所以会在全球近海、陆架和深海沉积扇出现有机碳埋藏的峰值,与造山期隆升、冰川侵蚀等导致的高沉积物通量密切相关。
张一歌对《中国科学报》说,我想,我们或许能拿这些数据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作者:李晨阳 朱献东 廖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2/21 20:52:1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无心插柳的课题发了Nature论文 李孜晔忘不了2017年的那一天,她已经对着几颗鱼类的牙齿化石碎片鼓捣好几个月,却一无所获。
这可能会是一个颠覆教科书的发现。如何让我们的方法能够尽可能地适用于漫长的历史尺度和广阔的空间尺度,尽量减少不确定性,这是我们工作中最大的难点之一。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去做。接下来,他们还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有机碳埋藏速率计算方法。
人们据此认为,当时地球上出现了有机碳埋藏的增强,对应着随后出现的大气二氧化碳下降和全球气候变冷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个很好的消息,会让目前面临的气候问题雪上加霜。但这篇文章认为,在中新世中期,气候变暖导致海洋中异养细菌新陈代谢速率加快,有机质再矿化速率升高,使得海底有机碳埋藏速率降低,从而对气候产生正反馈效应。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知道:海底储藏有机碳的能力存在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对全球碳循环起到怎样的影响。
两个人开展合作研究时,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磨着磨着,他的脑海里涌出了一个想法。
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有机碳埋藏,也就是大气和海洋中的碳被海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进入海底沉积物中,形成深埋的有机质。张一歌作为有机地球化学家登船,他分到的主要任务是研磨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岩芯,然后进行无机碳和有机碳含量的测量。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第一次重建了过去2000多万年以来的全球海洋有机碳埋藏记录。最著名的案例出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蒙特利地层。李孜晔曾经跟世界上最大最长寿(1200多岁)的团块微孔珊瑚合影,而如今,她身后出现过的这个大香菇已经倒下了。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对此张一歌坦言,自己在读书时,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甚至一度因为贪玩,大学读了5年才毕业。这个乍看之下文静内敛的女生,却有很多酷酷的爱好:收集古生物化石、野外徒步,她还拿到了救援潜水员证,参加过马来西亚沉船的水下考古研究。
一个颠覆教科书的发现 张一歌参与的科考项目,名叫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其前身是美国于于1968年开始进行的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1985年开始实施的大洋钻探计划(ODP)。作者:李晨阳 朱献东 廖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2/21 20:52:1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无心插柳的课题发了Nature论文 李孜晔忘不了2017年的那一天,她已经对着几颗鱼类的牙齿化石碎片鼓捣好几个月,却一无所获。
他总是能给人带来希望。碳有碳12和碳13两种同位素,而相较于碳13,有机碳主要富集碳12。
如何让我们的方法能够尽可能地适用于漫长的历史尺度和广阔的空间尺度,尽量减少不确定性,这是我们工作中最大的难点之一。博士期间,她远赴美国德州AM大学,跟随张一歌探索海洋更深处的奥秘。
李孜晔告诉《中国科学报》,小丑鱼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葵上。这篇论文最初的萌芽,正是那个来自大海的idea。我今年还参加了一个特别有趣的项目:人工放流小丑鱼。她在内陆省份长大,出于对大海的向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读研究生,硕士期间研究海洋中古老的原生生物有孔虫。
所谓质量平衡,指的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进入到大气和海洋系统中的碳,只能以有机碳(包括大量有机碳情况下形成的石油、天然气等)或无机碳(主要是碳酸盐例如珊瑚、贝壳等)埋藏的方式被移除。显微镜下被虎红染色的活体有孔虫,千姿百态,美得令她着迷。
人们据此认为,当时地球上出现了有机碳埋藏的增强,对应着随后出现的大气二氧化碳下降和全球气候变冷。她说,他打心眼里对学生好,总是非常有耐心,非常能理解我们。
然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在过去50多年间,在各大海域的海底采集了大量岩芯,这让直接研究海底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成为可能。直到他接触到海洋沉积物的科学研究,突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就这样一路成长为一名颇有建树的青年科学家。
重建2000万年有机碳埋藏记录。因此,我不会特别苛求学生的成绩,我最看重的,就是他们是否有饱满的兴趣和热情。与科考船合影的张一歌 (受访者供图,下同) 李孜晔当时是中国海洋大学在读博士,2016~2018年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德州AM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张一歌是她联合培养期间的导师。但过去人们只用这些数据做些很基础的统计。
在上新世和中新世早期,之所以会在全球近海、陆架和深海沉积扇出现有机碳埋藏的峰值,与造山期隆升、冰川侵蚀等导致的高沉积物通量密切相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遭到无可挽回的破坏,珊瑚礁大面积白化进而消失,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危机。
亦师亦友,探索海洋的奥秘 李孜晔是1989年出生的,张一歌只比她大5岁。李孜晔对海洋的热爱显而易见。
近日,他们在Nature上合作发表了题为Neogene burial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global ocean(新近纪全球大洋有机碳埋藏)的论文。海洋的壮丽和面临的危机,都吸引着她在这个领域继续走下去。
顶: 546踩: 2
评论专区